成电学子最近因为一个ipad失物招领的讨论火了。

简单来说,当事人(男)拾得ipad,根据app等信息推断失主为外国留学生,于是专门用中英双语写失物招领,经多渠道转发,几个小时内找到了失主。但事情并未至此了结:不少成电学子在各平台冷嘲热讽当事人,打上“easy girl”标签进行人身攻击、网络暴力,并迅速出圈,引发后续反响,快进到“恶臭国男”、“理工男”、“拳师”、“粉红”、“皇汉”等诸多地图炮。

后续发展的讨论意义似乎不大,和诸多“云厕所”的情绪发泄、站队互骂大同小异。

所谓众生畏果,菩萨畏因,一层层倒推原因,反而更能看出许多习焉不察的问题来,也提醒我们真正值得努力改善的方向。

为什么许多网民不认可这样的热心行为?所谓“人比人,气死人”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许多人看到外国留学生的待遇明显高于自己,自然会有所不满。诚如当事人所说,他只是基于自己的道德判断,做了一件普通的善举,离许多更夸张的“超国民待遇”还有一定距离。但问题在于,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连这种普通的善意都感受不到。这是原因一。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对外友好者的敌意远甚于对外国人本身。中国近现代史上并不像欧美列强一般有黑奴贸易、种族屠杀之类的传统血债,最多作为原半殖民地对发达国家抱有较为复杂的态度,种族歧视的根源并不在历史,而在于近半个世纪来从点滴日常(例如南京地铁锦旗案、山东大学学伴事件……)中感受到的反差——“原来一个人竟然可以像外国人这样昂首挺胸地活着”,对自己生活中处处当孙子现状的不满由此膨胀、转移到外国人和对外友好者的身上。

要解决这个问题,有几种方式:

  1. 上策,保障本国普通公民权利达到正常水平
  2. 中策,维持现状,并封锁消息,试图不让下等人得知上等人生活原来如此舒坦
  3. 下策,让外国人也一并享受特色人下人待遇

有良知的人都知道上策最好;实际情况基本以中策为主;而一个人无助、绝望到何种地步,才会歇斯底里地呼吁推行下策呢?单纯指责大多数人“没有人文情怀”、“没有同情心”之所以无意义,就在于忽略了舆情背后不满的种种现状。(权利让位于权力的危害,还远远不止于此。相关的许多底层执行者并非看不见现实的荒谬,而是身不由己,只能向上负责,也是其中一点吧。)

话说回来,退一步讲,如果该事件的失主是个运气好点的中国人呢?失物招领大概还是会有,只不过大概率不会有英文特供版。也有不少人不满于这一点:为什么许多来华外国人完全不会汉语/中文也生活得如此安逸?只能说,这也是英语事实上的国际共通语(自然也包括中国)地位决定的,背后是英美几个世纪来的国际霸主地位的积淀。汉语仅仅是一种区域共通语,在国际上依然是相对弱势的,汉语文化更是极其边缘的文化。这是原因二。

许多人只是从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中形成朴素的天朝上国的观念,自然也无法接受这一现状,以至于当下“中小学教育取消英语必修”之类的提案还饶有市场。只有把目光投向国外,试图和更广阔世界中的人们交流的时候,才会意识到这一层吧。特别是绝大多数国家,在今天许多人“外国=美国”、“外语=英语”的朴素认知中甚至无处安放。

唯有先开眼看到世界,意识到问题的存在,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,再对因下药,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