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恩来细心安排基辛格来访

1971年7月的一天,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,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宴请。

宴会开始后,品尝过世界各地美味佳肴的基辛格,对眼前的餐食都只是象征性地浅尝辄止。此次前来中国,他肩负着美国总统尼克松交给他的特殊使命,并没有太多的口腹之欲。

与此同时,在人民大会堂的后厨里,几位厨师正在紧张地忙碌着。突然,他们为这场宴请精心准备的一道压轴大菜,不巧发生了意外。

眼看情况紧急,这几位大厨临时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。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,这道在非常情况下制作出的新菜,竟让基辛格赞不绝口。不仅如此,周恩来还亲自给这道菜取了个名字……

基辛格秘密访华 被一道菜征服

1971年4月,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,发生了震惊世界的“乒乓外交”。一名美国运动员科恩,由于误上中国代表团的大巴,而与中国运动员成为了朋友。

之后,在毛主席的亲自指示下,美国乒乓球队成功访华,推开了中美两国民间交往的大门。而早就有意与中国改善关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,则顺水推舟,很快解除或放松了一系列对华禁令。

看到美方的诚意后,中方更进一步。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方面告知美国,中国愿意接待美国总统特使,甚至美国总统本人前来北京进行会谈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1971年7月9日凌晨4点30分,基辛格作为尼克松的特使,开启了自己秘密的中国之行。

按照行程,基辛格此访只有短短的48个小时。但中方对此非常重视,周恩来对相关事宜都做了事无巨细的安排。

对基辛格的下榻地点,周恩来带领着工作人员,在钓鱼台国宾馆内进行了反复挑选。最终,位置较为偏僻的5号楼被选中,而中方人员则在紧邻的4号楼里进行办公。

为了给这位美国客人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,周恩来下令,将5号楼房间的墙壁进行重新粉刷,还更换了全新的沙发与窗帘。

由于7月的北京正值盛夏,可谓酷热难耐,工作人员还对5号楼的空调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,以确保不会出现故障。

不仅如此,对欧美风俗甚为了解的周恩来,还特意指示在基辛格的房间客厅里,安放一个摆满了中外名酒的酒柜。

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,中方人员等待着基辛格一行的到来。

而另一边,在从巴基斯坦秘密飞往中国的飞机上,基辛格的内心却并不平静。由于中美两国几十年来的敌对关系,他对接下来的中国行程感到些许不安。

可当基辛格抵达北京后,看到中方接待人员非常热情,心里的戒备便逐渐放松了。

当天晚上,周恩来便在人民大会堂,设宴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。

中方人员之前就听说,基辛格不仅是位享誉世界的谈判高手,还是一个见多识广的美食家。因此,在宴会菜单的拟定上,中方可谓花了不少心思。周恩来亲自出马,选定好每一道菜式。

晚宴开始后,周恩来向基辛格频频热情举杯,而对方基本是微笑着进行应酬。毕竟,双方心里都清楚,之后进行的会谈才是重点。

而看着眼前的各种美食,基辛格也都是简单地品尝一下,便不再多吃。这位吃遍全球美味的外交官,对中国这个美食大国的食物,似乎兴趣不大。

可与此同时,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厨师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:他们原本为这场宴会精心准备的压轴大菜——盐焗鸡,因为时间紧迫难以完成!

原来,这道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,是将盐粒炒热后,把肉鸡放入其中焖,通过盐的热量,来把鸡焖熟。可想而知,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。

可此时,宴会都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,鸡却还没有焖熟。这样下去,盐焗鸡是无法按时上桌的。

看到这样的情况,总厨师长王锡田和同事们焦急万分。突然,他们想出了一个方法:先把还没有被焖熟的鸡从盐里取出来,再放到高压锅里把鸡蒸熟。

由于时间紧迫,他们没有多想便立即照做。出乎厨师们意料的是,等鸡出锅后,不仅带有原本的盐香味,还透着一股软烂的嫩香,效果出奇的好。

就这样,这道阴差阳错出炉的新菜,被摆在了基辛格的面前。原来对宴会美食兴致不高的他,突然眼前一亮。

只见这只做好的鸡,被放在名贵的江苏宜兴紫砂陶锅里。在碧绿色荷叶的映衬下,整道菜晶莹剔透,金黄黛绿色彩交融,令人赏心悦目。

不仅如此,虽然这只鸡的做法很中国,但它的佐料都是地道的美国与德国货。对于在德国出生的基辛格来说,可谓用心良苦。

就在周恩来用英语介绍这道菜时,已经被香味打动的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拿叉,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起来。

当把放入口中的鸡腿肉嚼完后,基辛格眯起了眼睛。很快,他再一次举起刀叉,继续大快朵颐起来。

就这样,基辛格被这道菜深深折服。等宴会结束后,他还执意要见制作这道美味的中国厨师。

看到王锡田出现在自己眼前后,基辛格紧紧握住他的手说:“这将是我这次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!”

可当他问王锡田,这道菜叫什么名字时,王锡田却一时犯了难。

看到这样的场景,一旁的周恩来打趣道:“就叫它基辛格鸡吧!”众人哈哈大笑,都被周恩来的机智与风趣打动了。

有了这场愉快的晚宴铺垫,后来的会谈中,中美双方最终达成一致。7月15日,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,他接受中国方面的邀请,将在未来访问中国。

尼克松访华 国宴准备非常用心 7个月后的1972年2月,在基辛格的陪同下,尼克松踏上了中国的土地,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在任总统。

而早在之前,中国方面便对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。在周恩来亲自召集下,有关部门开始了紧张的忙碌。

当时食品采购工作的负责人,名叫张涛。为了准备宴会需要的各种食品原料,他和同事们几乎跑遍了全中国。

由于听说美国人喜欢吃海鲜,中方决定准备好新鲜的黄海鲍鱼。为此,辽宁长海县獐子岛人民公社的潜水队,在零下20摄氏度的艰苦条件下,进入海水中进行采捕,再从里面挑选出精品,运送到北京。

当尼克松知道这些鲍鱼的来历后,不禁被中方的热情所深深打动。

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,还有一道“芙蓉竹荪汤”。而其中所使用的竹荪,产自四川长宁。当时,那里的县领导接到上级通知,要求紧急调集2斤竹荪,但没有告知用途。

后来,当县领导从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《竹荪:从国宴到世界》的文章时,才明白原来是为尼克松访华的国宴准备的。

而当尼克松品尝完这道汤时,对里面的竹荪赞不绝口。一旁的基辛格也竖起了大拇指说道:“这就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,连全世界最权威的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》都还没来得及记载。”

在欢迎宴会上还有一道菜,需要用到新鲜的蚕豆。但由于蚕豆一般在春天播种七八月收获,因此想在冬天找到新鲜蚕豆,是非常困难的。

可中方人员没有被现实难倒。那年春节期间,正在放假的浙江平阳县供应组的大部分工作人员,突然被临时召了回来,要他们在当地寻找合适的蚕豆。

经过一番搜寻,工作人员终于在平阳钱仓镇一带,发现了一片长势良好的蚕豆地。据那里的人介绍,这就是在农业界被称为“钱仓早”的蚕豆。

可此时,蚕豆的果实还比较小,并没有长熟。于是,工作组便多次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推算,看到了运输当天,蚕豆能长到多大。

当老农最终推算出,运输那天的蚕豆,已经可以入菜时,工作人员喜出望外,立即向北京方面进行了汇报。

就这样,经过多方人员的努力,这批新鲜蚕豆,终于在尼克松抵达北京之前,成功送到了北京。一时间,钱仓这小小的蚕豆,成为了一段佳话。

而在那场晚宴上,中方还提供了奶酪与鱼子酱这些当时普通中国人从没见过的东西。为了采购它们,工作人员颇费了一番周折。不仅如此,美国方面还提出,希望可以为尼克松夫人准备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。

在几十年后的今天,这个要求似乎并不过分。可在当时,却难住了张涛等人。他们只知道上海有生产的汽水,但那是兑着水喝的。至于直接饮用的果汁,这些人可谓闻所未闻。

但既然美方提出了请求,就必须要完成。最后,工作人员采取了原始的人工压榨方法,成功加工出了果汁。

毛主席在午宴中加入三道菜 寓意深刻

1972年2月21日中午11点半,尼克松一行乘坐的“空军一号”专机,终于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。

当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手握在一起时,周总理意味深长地说:“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!”

周恩来和尼克松握手.jpg

与其他外国元首一样,尼克松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楼。当天中午,中方为美国客人举行了第一场午宴。

鲜为人知的是,毛主席本人亲自在菜单上加了3道菜,并指定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。

这三道菜分别是:烧划水、鱼翅仔鸡、牛排。

牛排大家都知道,是欧美人很常吃的食物;鱼翅仔鸡看名字也能明白个大概;可这个烧划水是什么东西呢?

原来,这里的划水是鱼尾的一种俗称,是指鱼的尾部连尾鳍的一段。由于这一部分经常运动,那里的肉特别嫩滑。

可一般来说,欧美人是不喜欢吃多刺的鱼的。可制作烧划水的青鱼,本身有很多刺。因此,对于毛主席的这一用意,程汝明此时并不明白。

然而主席下的命令,自己是必须执行的。就这样,这三道毛主席钦点的菜式,被端上了尼克松夫妇的餐桌。

当夫妻两人知道这三道菜,是毛主席特意安排之后,他们十分高兴,把它们全都吃了个精光。

后来,程汝明才逐渐明白了主席的用意:烧划水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,尾部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,就像是鱼游动时的推进器。毛主席可能是想借这个寓意,表明自己希望中美两国,从此开始一起推动自己及世界的发展。

欢迎晚宴上 周恩来介绍茅台酒

2月21日晚,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里,为欢迎尼克松总统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开始了。

按照惯例,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。这场宴会上,招待尼克松、基辛格等人所用的茅台酒,已经贮存了30年以上。当服务员将酒罐打开后,一股醇香溢出,飘向四周。

“这就是著名的茅台酒。”周恩来举起小酒杯,向尼克松介绍道。

“我听说过你讲的一个笑话:有一个人喝多了,饭后想抽一支烟。可在点火时,烟还没有点燃,他自己先爆炸了。”尼克松说到这里,自己不禁笑了出来。

此时的周恩来,也开怀大笑起来。他还真拿出一根火柴,划着之后,点燃了自己杯中的茅台酒。

多年之后,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,依然对这场国宴上喝茅台酒的趣事念念不忘。

双方祝酒后,周恩来又举起酒杯,向美方人员逐一敬酒。

可与过去不同的是,周恩来祝酒时,虽然说着“干杯”,却不像之前那样豪爽地喝完杯子里的酒,而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,然后礼貌地向对方致意。

当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,尼克松好奇地问道:“我听说你的酒量很大?”

周恩来笑了笑:“年龄大了,医生限制我喝酒,不能超过两杯,最多三杯。”

尼克松接着说道:“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,说红军长征途中到达茅台镇,把镇里的酒全都喝光了。”

周恩来此时眨了眨双眼,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,感慨地说:“长征路上,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。洗伤、镇痛、解毒,还能治伤风感冒。”

尼克松笑着说:“那就让我们用这个‘万能良药’干杯吧!”说完,他举起酒杯,周恩来也爽快干杯。

这场国宴中的菜式,多达几十道。包括冷盘9道、热菜6道、点心7道及甜品、水果、酒水饮料等等。而尼克松本人,则在宴会上轻松自如地使用着筷子,完全没有生疏之感。

原来,为了准备这次中国之行,尼克松很是费了一番心思。在出访前,他先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如何用筷子,这才让自己在宴会中游刃有余。

而在尼克松访华前,美国方面也专门赶制了一批印有美国国徽的精致酒杯,来搭配总统从美国加州挑选的一款自己最钟爱的起泡葡萄酒。于是,在2月27日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,现场宾客品尝到了尼克松同款美酒。